1星级店铺
佛教礼仪

 
                                  上香的方法

① 将香点燃后,
②用两手的中指和食指夹着香杆,大拇指顶着香的尾部,
③安置胸前,香头平对菩萨圣像,
④再举香齐眉,
⑤之后,放下如第三动作,
⑥开始用左手分插。第一支香插中央,插时默念:“供养十方三世三宝。”第二支香插右边,插时默念“供养历生父母师长。”(注:本篇拈香之法全为在家 居士所写,故与出家众所观想默念者不同。但出家众如果是个人敬香礼佛,则可同用此法。)第三支香插左边,插时默念:“供养十方法界一切众生和我某某的冤障类。”
  插香的第二种方法是先右,念:“誓断一切恶。”次左,念:“誓修一切善。”后中,念:“誓度一切众生。”
插香的第三种方法是最简单的,插的方法和第一法一样,但念得比较简单,第一支香插中间,念:“供养佛。”第一支香插右边,念:“供养法。”第三支香插左边,念:“供养僧。”
  插完香,合掌,心中默念:“愿此香花云,直达三宝所(或念:“直达诸佛所”)恳求大慈悲,施与众生乐。”
如果是上环香,就要以点燃之处向佛,两手像持长香的方式一样,举香时,只要口中默念:“供养十方三世三宝。愿此香花云直达三宝所,恳求大慈悲,施与众生乐。”即可。
  要是上檀香(即檀木劈成之小枝)时,就要用双手大拇指和食指拿着香的两头,中指、无名指、小指都张开伸直,高举齐眉,前后放进香炉;第一根檀香用左手拈起,右手接过送入;第二支则用右手拈起,左手送入;第三支又和第一支一样。观想默念方法都要和上长香时一样。
  将香点燃后,②用两手的中指和食指夹着香杆,大拇指顶着香的尾部,③安置胸前,香头平对菩萨圣像,④再举香齐眉,⑤之后,放下如第三动作,⑥开始用左手分插。第一支香插中央,插时默念:“供养十方三世三宝。”第二支香插右边,插时默念“供养历生父母师长。”(注:本篇拈香之法全为在家居士所写,故与出家众所观想默念者不同。但出家众如果是个人敬香礼佛,则可同用此法。)第三支香插左边,插时默念:“供养十方法界一切众生和我某某的冤障类。”
  插香的第二种方法是先右,念:“誓断一切恶。”次左,念:“誓修一切善。”后中,念:“誓度一切众生。”
插香的第三种方法是最简单的,插的方法和第一法一样,但念得比较简单,第一支香插中间,念:“供养佛。”第一支香插右边,念:“供养法。”第三支香插左边,念:“供养僧。”
  插完香,合掌,心中默念:“愿此香花云,直达三宝所(或念:“直达诸佛所”)恳求大慈悲,施与众生乐。”
如果是上环香,就要以点燃之处向佛,两手像持长香的方式一样,举香时,只要口中默念:“供养十方三世三宝。愿此香花云直达三宝所,恳求大慈悲,施与众生乐。”即可。
  要是上檀香(即檀木劈成之小枝)时,就要用双手大拇指和食指拿着香的两头,中指、无名指、小指都张开伸直,高举齐眉,前后放进香炉;第一根檀香用左手拈起,右手接过送入;第二支则用右手拈起,左手送入;第三支又和第一支一样。观想默念方法都要和上长香时一样。 


                              四威仪——坐


坐,要求端身正坐,顾名思义,身要端正。

正坐或者跏趺坐。

正坐是将双腿弯曲约九十度,不可前伸,也不可后折,上身要正,脊柱挺直,如果长时端坐的话,可以让脊柱有略微的自然弯曲。以免过于辛苦。

跏趺坐分单跏趺和双跏趺,可以参照坐式佛像的姿势,单跏趺是右腿放置在左腿上,双跏趺是左腿置右腿上,再将右腿放在左腿上,修行者平时要常跏趺坐,至少是单跏趺。

日常会客,端坐时,不可将椅子坐满,只坐一部分,只是起到一个支撑的作用而已,以免滋长慢心,不可轻易倚靠椅子背,这是指那种特质的高大椅子。

有过习字经验的人会更有体会,字不正,心先病,坐不正的话,字肯定就写不地道。

佛门里更是对坐有很高的要求,写字,诵经,用斋,都要坐好坐正。以前的法师就曾经专门练过字,练心,练坐,习弘一大师的字。

禅兴法师用自己的钵给大家讲用斋的方法,钵的摆放次序,身体的姿势,用斋时手的姿势,强调,坐好就是摄心,不散乱,一心思维。如果用上功的话,以后吃饭会越吃越慢。

当然,禅兴法师也讲吃饭快慢这个也是因人而异的。关键是坐的姿势的内涵把握。是否起到摄心的作用。

人在用斋的时候,跟上殿一样,妄念会格外的多,思维特别愿意散乱放逸。斋堂里本来就静,这个时候脑海里浮想联翩。

用不用的上功,和坐姿有很大的关系。

碗筷以及一切动作,要尽最大的可能减少声音,喝汤不能出声,吃面条更不能发出稀溜稀溜的声音,碗放在桌子上不能发出碰撞声。禅兴法师跟大家讲,师父为这个事情特别提过,用斋不要出声,不光是佛门的礼仪,在世间,有的西餐厅都会非常非常安静,世间尚且如此,何况佛门。

三千威仪的僧众更应该做到。

这话对大家起到很好的警策作用,因为第二天用斋、行堂时,我们这些初入佛门的弟子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对声尘的敏感是一个修行者的基本功,倘若听不到自己发出的叮当叮当的声音,或者不知道自己语声过大,就不好再往深里用功。

坐的训练靠的是平常的日积月累,法师给开出了如何跏趺坐的训练方法,那就是平时上课的时候,日常独坐的时候,尽量都采用跏趺坐,至少要能做到单跏趺,一开始会疼,但如果每天注意用跏趺坐,一点点地就会盘上去,为以后的禅坐用功打下基础。

跏趺坐是佛门里的基本功,现在虽然不怎么用,但是在以后的学修中,肯定会有这样的课程,现在用心点滴地做准备,以后就不会临战时乱了阵脚。

这个经验很让人警觉,法师会给开出一些方法,我们的领受态度,思维的状态直接决定了接纳的程度。虽然现在还不知道未来的禅坐是什么状态,但是,既然法师这么讲就一定有极大的用意。就要起行。马上就干,等不得的,明日复明日,到用的时候,平时没有积累,就只剩干瞪眼。那样的话,这么难能可贵的课就白听了,只是 欣赏了一下法师的威仪和才智。

那还是别人的,跟自己也没有多大的关系。还是要把这些话体会下来,用在自己的行为上。

平时就盘腿,盘啊盘,先盘了再说。就跟法师要求背五堂功课一样,其实,一开始也不知道到底背五堂功课有什么用处,但是法师们都这么讲,那就一定是这样的,所以就背,等真的背下来了,才发现,哎呀,早晚课确实用上了,否则,跟着瞎哼哼,用不上功,还上什么早晚课啊。

跏趺坐是静修时的坐法,平时待人接物还是坐椅子坐沙发的多。端坐的时候要坐正,要坐的自然,做到了,内心会散发出很强大的力量。禅兴法师讲,师父有一次在机场,没有任何言说,就因为威仪,忽然有一个人就跑过来,对师父说,我从没有见过您,也不知道您是谁,但我看到您,就有肃然起敬的感觉。

行、住、坐都是平时可以外在显现的,是“相”,既然是“相”就不是目的,是手段,禅兴法师这时给大家讲了一个最最严重的问题,了解了佛门的威仪,是自己拿来修行的,用来摄持自己的六根的,不是拿来对照别人的,要是拿来对照别人,那就成了一个观过的利器。一观一个准。

好比是佛陀给了我们一把利斧,用来修理自家的柴,我们拿去砍人,那就有大麻烦了

修行者因时因地,因机缘不同,而有不同的示现,拿这个东西去做判断,去对照,那就惨了。祖师大德们更是因为众生根器不同,各有特殊的示现。据说金山活佛的很多行仪常常让人瞠目结舌。

那既然这样,我们就学祖师大德也示现不威仪,那估计结果就会更惨。还是老实地学威仪的好。先由外再向内。

听完禅兴法师的教授,由不得不战战兢兢地提策自己,千万不能搞成人家学威仪,学出自家的功夫,自己学威仪,学的更会观过,学的弄巧成拙。

 

                               四威仪——卧


行、住、坐都是外在的,别人能看的见,相对来说比较好做到。禅兴法师跟我们讲,最难做到的是卧,因为在寮房里,人的原型就全都暴露出来了。

床是滋长放逸和懒惰的温床。

一定要远离这个东西,一开始不容易做到,但是将来是一定要做到的。否则很难走的上去。

不过,从进僧团到现在,只要做到随众,做到远离床铺也不难,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每天晚上睡觉前不能像在世间那样,白天累了,见到床铺倒头就睡,一定要先做一些功课,拜佛或者念佛,或者坐一会儿,做到正念具足,然后睡下,如果没有正念就睡下,意识到了就要起来,重新睡下。这个非常重要。

起床时,闻板即起。也非常重要。这两点要是做到了,人的精神面貌和身心状况能获得极大的改善。

睡觉时要穿小褂和袜子,这是和世间人不共的地方。

睡觉的姿势是右肋着床,右手托腮。吉祥卧。

吉祥卧,一进僧团,班导法师就专门教过,大家根据自己的体验赶紧追问,有的时候托腮托久了会非常难受,禅兴法师开示,可以换到右额,这样就不用总是挤压一个地方。也可以自然地将右手搭在左肩上。

又问,睡着前是吉祥卧,可是醒来了,就是仰面躺着了,这个怎么办?

其实,这个问题很严重,涉及到睡觉的时候如何用功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就可能有极大的提升,那就意味着人可以简单控制睡眠了。

非常非常期待禅兴法师能够开示出一些东西来。

很长一段时间,观察这些上座法师,相信他们都有不同的觉受和体验,在对治睡眠和利用睡眠用功上肯定有丰富的经验。

在僧团里,如果一个人说,我可以用一个小时做某个事情,那是极其奢侈的,大家的时间都精算到分钟,特别精进的用争分夺秒也不夸张。这种状态下,如果不影响正常休息,又能利用睡眠用功,很向往。

而且,以前法师讲过,睡眠是小死状态,搞定这个肯定有非常寻常的意义。

可是禅兴法师的回答很让人失望,他说,你只要在你睡着的时候知道自己是吉祥卧就可以,醒来是什么样先不要管它。

失望片刻,就立刻开始明白,我们一定是受到了精心设计的宗教训练,相信是今生能遇到的最好的宗教实践教育,从一开始使劲出坡干活,拜佛,上课,写反省日记等等,直到追问如何睡觉的问题,回忆整个过程,有次序,有步骤,有层次,半年多的时间,通过对自己身心改变的检省以及对师兄们的观察,可以确定“以福养慧”的教育方式获得了很大的收获。

禅兴法师没有跟我们深入讲如何睡眠的问题,一定是我们还没到那个地步,或者讲了做不到,或者讲了强制去做,能力和功夫没有,做了反而会出问题。现在的这个状态比较平稳,和风细雨的感觉。应该是对的。

在僧团里,看似大家各忙各的,但是,细体验后,还是感觉到了,每个人的身心状态都在上座法师和观察里,同样,如果,再有新人进僧团,通过我们的进步和成长经验,也能对他们有深入的观察和了解。也能知道他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样的帮助以及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更好地成长。

这种感觉让人很踏实,很笃定。因为我们相信获得的引导是建立在对我们极其了解的基础上的。

这种了解远甚于我们自己对自己的了解和认知。

所有的课程虽然不是现成的,也没有更多的前人去实践,但是,因人施教是肯定的,不断调整的课程不仅仅符合缘起法,更是对我们身心成长变化的尊重。能感觉到从师父到上座法师到班导法师对我们这些初入佛门的弟子们所付出的巨大心力,成长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能感受到精心的设计,是有系统的。

能体会到很多成长中的从容感和安全感。

相对来说,出家确实是最安全,最快的成长方式,但是,大多数没有条件出家的在家众,禅兴法师开示的行、住、坐、卧不仅对一群入佛门半年多的净人有用,对在家众也有很大的益处。

虽然不能做到如僧团那样的外在的行持,但把握其内涵,还是可以从中受益的。

禅兴法师指出我们的现行,刚进僧团,大家经常会在出坡疲劳后,赶紧扎在床上睡一觉,一睡就不知道几点醒。刚开始可以,但慢慢就要把这个拿掉,睡眠要有节制,能控制。

禅兴法师讲的很坚定,我们听的也很有信心。其实,现在就有很多人在困倦的时候宁可坐在座位上打瞌睡,也不会一脑袋栽在床上睡。

对治睡眠不仅仅是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学修时间,更有很多我们现在所不知道的重要意义,禅兴法师没有讲大道理,讲的都是可以立刻行持法门,一开始肯定搞不定睡眠,睡下了就不知道会睡多久,但可以在睡觉前规划一下,这次睡下睡多久,是二十分钟还是三十分钟,定好闹钟,到时候就起。

这个具体可以行持的方法非常非常的管用。

做不做,就看各人的造化了。

禅兴法师说的有心,我们听的也有心。就这么干了。听话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四威仪的僧团故事讲完了,似乎是一个上座法师教育新人的课程,但是,其意义和价值应该远不指这么多,有心人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对僧团生活的了解,对丛林传承知识的了解,也可以作为谈资,满足好奇心,当然,也可以拿起来受用,将其用在自己的成长中。

各取所需吧。

真切地希望禅兴法师的课不仅仅利益的是十多个净人,而能够利益到更广阔的人群


 
                              四威仪——住

佛门里的行、住、坐、卧的住就是站,俗话讲,站要有站相。

怎么站也是有学问的,不是通常我们理解的站着不动,不依不靠,站直了,立正了。

站是一种修行。

正确的站法是脚下略外八字,两脚尖距离八寸,脚后跟距离二寸,如穿海青,直立,略收下巴,脊柱挺直,方法是感觉到后脖子要靠到衣领上,双手平端,结定印。定印就是大殿里阿弥陀佛的手印。

呼吸使用腹式呼吸。

目光顺着鼻梁的方向看下,摄住眼根,如果眼根摄不住,那“都摄六根”就谈不上了。

禅兴法师讲的站,直接引导到上殿的威仪上,这样就立刻可以起行,理路清晰,行时通畅。

上殿时眼睛对着地下的一个光点,如果上殿时间是五十分钟,那就要对住,片刻不要让眼睛跑掉。如果是站在别人的后面,就看前面人的后背上的某个点。摄住眼根。

不要平视,那样容易散乱,更不可以东张西望。

这个教授,立刻就让大家用上了功。以前不知道怎么回事,上了殿要么闭眼想心思,要么就不知道想什么,要么就眯眼乱看看。

上殿唱诵时要调呼吸,唱一段需要吸气的时候,口型保持,念头还在唱念,但声音停止,将一口气吸到小腹处,再唱,整个人会成为一个乐器。

有功夫的修行人,方法得当,唱一天也不会累。

以前上大供的时候,特意留心听过禅兴法师的唱诵,声音确实比大家的要洪亮、有力,原来窍门在这里。

这样的教授,一下子就仿佛是睡了一觉,醒了一样。

以前,班导法师也提过,注视光点,不要闭眼,唱诵要调整呼吸,但只是轻轻带过,直到请禅兴法师来讲课之前,禅兴法师需要一些时间备课,大家一面感慨,上座法师讲这么简单的东西都还要认真备课,同时也问班导法师,在禅兴法师来给正式讲之前,要不你先给我们讲讲吧。

班导法师说,不行。

他的意思是,他觉得自己的威仪行持的一般,还是禅兴法师高量。教弟子,最好是一接触就是最好的,最高量的,以确保以后我们的路走的更正,走的更好。

我们也确实算是有福报的,不知道过去世哪一柱高香烧对了,感得这样用心地教授,感得这样慈悲智慧的引导。

佛门里的站相威仪不光是修行,还是可以养生疗病。这在中医理论里都有解释。

长期保持正确的站相会对身体有很大的好处。当然,最关键的还是收摄身心。先由外,再入内,然后内外兼修。定会有所收益。

四威仪的内容并没有什么神秘的,全都是细节,还包括如何穿海清,如何脱海青,如何叠海青。

这些细节一一记下并行持起来,对忆持能力和观照能力就是一种无形的训练,而且常常会让人生起深刻的启发。因为身在佛门里,但思维和习气还是依照世间的惯性,但随着这些训练的展开,思维渐渐发生了变化,比如站在那里,穿海青,会想,赶紧穿好,不会去观照如何穿的,只会去想赶紧穿好了,去上殿,上了殿,就想,赶紧下殿,下了殿就会想赶紧用斋,用了斋就会想赶紧上课,上了课就会想赶紧下课。下了课就会想赶紧洗洗去休息。

过日子也一样,上学时盼毕业,未婚时盼已婚,已婚时盼离婚,离婚了盼再婚,失业了盼就业,就业了盼辞职,工作久了,会想,要是退休了就好了,孩子小,盼他长大了就好了……

永远在盼,永远在期待,永远是处在一个期待下一个事情的状态里,从未真正想过去把握当下。就像那副著名的漫画,狗脑袋上绑着一个棍子,棍子上吊着一根骨头,就挂在嘴上,吃不着,就往前跑,怎么跑怎么也吃不着,跑着跑着,忽然有一天跑到了头,就死了。

还是要回到当下,当下,当下。

可是当下如何觉察到呢?

按照禅兴法师教授的那样站着,站在那里,就是当下,唱好每一个字,就是当下,顺利的调整好每一次呼吸,就是当下,感受并真切地觉察到自己的念头,就是当下。不要在上殿时妄念纷飞,想心思,做规划,而是把殿上好。

站有站相,也有站的心相。所谓身正则心正。

没人讲,没人指导,其实也不难的事情,但一辈子也不可能知道。

还有一点很值得推敲的地方,禅兴法师在讲收摄眼根的时候,特别指的不是上殿的时候,眼睛要往下看,但不能失去对周围事物的观照。否则人就成木头了。

不看而看,那就只能理解成用心去观照,看是眼睛看,观是用心去观察,看和观是不一样的。当然,眼睛也是可以观的,心在观察外界事物的时候也是要依赖眼睛的。

这就很深了,理解不了。估计是有了很高的量才能获得这样的能力和觉受,不过,对我们这样的初学者来说,可以先拿起来行持,入门。至少可以开始对治散乱。

可能起来,佛门里的功夫也是从生活的点滴起行而来的,出家众依教奉行,逐步上路。就现在了解的这些来看,至少行、住这些小事,在家众也可以把握住威仪的内涵应时应机地做。

即不难,也不神秘。全靠行持。
  

                                四威仪——行

一直和期待禅兴法师给讲四威仪的课。终于等来了。

讲的是佛门里的行、住、坐、卧。

行就是走路,过去不解内情,会觉得,走路谁还不会,最多走的端正一些而已。进了僧团,就觉得不是那么回事了,觉察到里面肯定会有很深的意趣。但,究竟这个“行”要行到什么地步,到底有什么意趣,却是一知半解。只是零碎地听说一些,见到一些。见解上还是停留在人的仪表上,威仪嘛,有威严的外在仪表。

禅兴法师的课一共两个小时,讲了行、住、坐、卧四个具体内容,最后还讲了一点广义的四威仪。这才有了全新的认知,对佛门的威仪有了与以前截然不同的了解,庆幸不已,生而为人,能够有幸听到这样的课,学习到这样的常识,万幸。

过去讲,三条腿的蛤蟆难找,两条腿的人有的是。

可是,能把路走好的人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不学不知道,学了才知道惭愧,知道需要努力地学。

禅兴法师先让大家讲讲学四威仪的目的,大家纷纷零星讲了一些自己的了解的,综合起来,定义上也就比较全了。但是,名相上说清楚了,只还是名相。在五观堂,禅兴法师让大家先走几步。

走一个,就把全场笑翻。走一个,就笑倒一片。

以前在世间,也没想过走路要有威仪,要走好,走正,能走起来就是对的,也没有观照,进了僧团,觉得上座法师走的跟别人不一样,可到底有什么区别,也没有那个心地去判断和思考。

等 到法师让我们一走,这才觉得自己如是如此的可笑,有的耸着肩膀,有的两肩高低不平,有的步伐极不靠谱,有的胳膊的摇摆明显和身体和腿的节奏不配合,走几步就成一顺的了。别人一笑,就更紧张,平时没人观察时走起来还不这么可乐,大家一评价,就更不自然了,有的就踩成猫步了。怎么看怎么觉得怪异。

有的干脆就不走给你看,怕被笑话,也不想想,不走,还能一辈子坐在凳子上啊,下课了,总得自己走回寮房吧。第二天还得走路吧。

禅兴法师给大家示范,起步一走,大家顿时鸦雀无声,内心瞬间被摄受住。可以肯定的是法师内心散发的真实的力量被觉察,绝不是他作为上座法师的地位而给大家带来的摄受。

这时才真正理解他讲的,四威仪是为了摄心,是修行,是自利和利他,不仅仅是一个外在的仪表问题,威仪是严正摄根之相为威仪,僧是代表诸佛的清净幢相。从个人的修学来讲,威仪也是为了以后持戒打基础,通过威仪让身心寂静,制止散乱,先从行为上拿掉粗猛的烦恼,观照到粗猛的身口意上的问题,然后才逐渐有可能去觉察微 细的烦恼,真正走上修行的道路。

“行”的具体方法是眼睛观脚前一米或者多一点的地方,不可乱看,一是可以观察脚下是否有虫蚁,以免踩杀,二是收摄住眼根。

抬脚时,从抬脚到落下的每一步要分成三个动作,心里要念念觉察和观照到其动作,更细的经行可以达到六个动作。这三个动作分别是,脚后跟起,脚抬起至悬空平缓划过,前脚掌落地。

呼吸时自然呼吸,脚掌不要偏。更不要有脚后跟拖地这样的习惯。

脚下要轻,轻到程度呢?至少要轻到不要去惊扰别人的地步,走在楼梯上,走廊过道里,切不能发出咚咚的声音,宁搅千江月,不动道人心。这话谁都会说,但很不容易意识到自己的脚步声会打扰到身心很寂静的法师们,这样会造下不好的业。辛苦干活积累的善业资粮、福报,就这样再被消掉,很不值。

脚步实际上就是自己的心。谁的身心比较寂静,法师一听脚步声就能听出来。

有的时候上殿前,贤因法师会在一边提策,心在脚下,心在脚下。

那时候不了解到底是讲的什么,这时才有了一点点的体会,走路的时候心就应该在脚下,不然心就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脚下咚咚咚咚擂鼓一样自己却毫无察觉。

尤其是晚上如果要是有特殊承担,回来晚了,更是要轻轻走,切不可大意。

上殿的时候就更要注意,特别是绕佛的时候,以前每个人姿势各异,心神风光也都各个不同,就曾经有法师感慨地说,哎呀,某某绕佛的时候怎么跟趟地雷的一样,还有的铿锵有力地走正步。

禅兴法师的课让我们意识到,学佛法不是靠谈玄说妙,就是从脚下起行,点滴的生活小节上做,积累多了就是觉受,不是学出来的,也不是教出来的,是做出来的。

因为下课的时候,大家都轻轻地走路,跟小猫一样,尽量不发出声响。一个团体忽然之间变的柔和了。就在上课前,大家下楼的时候都是咚咚地下来。

班导法师讲,嗯,这堂课一上,感觉就跟刚才不一样了。

除 了学习到了该学习的走路方法,还意外地体会到了法师的高处,从十一住进见行堂,法师们就这样天天被咚咚地影响着,但只是今天的这个因缘才跟大家讲,这份宽容和慈悲不仅让人感动,更让人汗颜。当然,这里面也有智慧和经验,刚入佛门,没有寂静的体验,资粮、机智都不具足,讲也白讲,只会凭添烦恼,就跟教小孩子一样,他好动调皮不爱学习,你跟他讲,哎呀,你这个孩子啊,你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要贪玩,否则的话,长大了你就惨了,人家做人上人,你做人下人。你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啊,你看,隔壁的李富贵的儿子都考到外国去啦……

基本上这种话是大实话,没错,但对小孩子来说,都跟没说一样,小孩子根本就听不懂,他想的就是怎么再去跟隔壁的王小三一起去闯点祸别让老师知道。

要么宽容地忍耐,伴随孩子长大,要么就找孩子听的懂的那些话讲。去引导孩子。

讲这些晚入佛门的弟子们现行的时候,法师的方法很善巧,不像这篇文章,先是调侃挖苦一番,再入正题,而是先说,我刚做净人的时候,走路就是耸着肩膀的,是上面的法师教我改掉的这个毛病,我刚做净人的时候就是如何如何的……

但凡是说别人的某个缺点,法师先说自己。然后再切入话题,而且很温和,让你能够并愿意接受……

让你听着就是服气,就是想改,就是想做到如他那样。

通过这么长时间的净罪积资,似乎有了点资本了,法师一讲,大家就都有受用,感觉很不一般。立刻就可以行持的起来。

所谓“圣与贤,可训至”,也没有谁生来就是威仪十足,都是一点一滴地学习,靠师长耐心的教导,靠自己不懈的努力,靠道场环境的保护,同行善友的正面影响,逐渐修正和改变自己。

努力做,几年以后,后来人乃至再后来的人,再再后来的人,做到禅兴法师那样,也是可能的。

而且,做到禅兴法师这样,在这样一个时代,其意义绝不仅是一个人的修持、一个团体的修持,一个道场的兴隆,应该还可以具有更宽广的意义和价值。

三宝地,三宝弟子,举手投足之间可以造这么大的业,确实是真实的。

 

 


 


中国114黄页 生意通白银店铺